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科普 > 吃鱼也能“中招”,谨防“组胺”中毒
吃鱼也能“中招”,谨防“组胺”中毒
作者:北京永林医院 时间:2021-10-19 06:03 1200 次
图片 

大家都知道食用河豚鱼

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中毒

但近年来各种媒体报道了不少“组胺中毒”事件

难道食用其他鱼类也需要担心中毒吗?

 

组胺中毒

 

含高鱼类中毒是由于食用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某些鱼类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引起此种过敏性食物中毒的鱼类主要是海产鱼中的青皮红肉鱼。

 

青皮红肉鱼

海产鱼类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金枪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共同特点是身体呈梭形或纺锤形,头尖口大,背部青黑或青蓝色,腹部白色或淡黄色,鱼肉发红。当鱼不新鲜时,细菌使组氨酸转变成组胺,大量的组胺便会使人产生过敏性中毒。

 

图片

 

组胺中毒原因

当高组胺鱼类贮存不当或鱼体不新鲜时,鱼肉中的组胺酸容易被微生物代谢产生组胺,当组胺超过一定浓度时,进食后会使人生产过敏性中毒。

 

中毒现象

组胺中毒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病,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日内恢复健康。

 

图片

 

如何预防

 

 

一是采购时不要买鱼眼变红、颜色发暗、肉无弹性的鱼,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

 

 

二是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或以下。

 

 

三是买鱼后要及时进食或将鱼腌制。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家庭在烹调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以冷水浸泡几个小时。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尽可能采用红烧、清蒸或酥焖的方法烹制,不宜使用油煎、油炸的方法。

 

 

四是过敏体质或有过敏性疾病的人应避免进食青皮红肉鱼。

 

文段部分来源:食安快线、顺德第一人民医院

在线
预约

在线预约服务时间:8:00-17:30

客服
热线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小程序预约
顶部